首页 > 创业周边 > 科普 >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是什么? |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是什么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是什么? |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是什么

   来源:富路都    阅读: 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是什么,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是什么?

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病菌发生的最适温度是18℃~22℃,病菌孢子囊大量形成,需有95%以上的相对湿度。当田间温度在10℃~24℃、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病害均可发生。阴雨天湿度大、露水重、早晨及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发病。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易发病。栽培密度过大(如:番茄中、晚熟品种每亩超过3500棵,早熟品种每亩超过4000棵),通风不良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传播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晚疫病的发生和潮湿、凉爽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潮湿状况、灌溉和凉爽的温度持续时间过长,晚疫病就会发生,即使在较热、较干燥的地区或季节,连续阴雨天或灌溉的植株在密集的叶冠底下形成一个潮湿凉爽的微环境,晚疫病也会发生。病原寄生在叶片中,然后迅速侵入健康的叶片组织,产生新生孢子。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很快会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传染。

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如遇连绵阴雨,气温较低,昼夜温度在10-25℃,相对湿度75%以上,病害容易流行;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或株型比较大可以增加小气候湿度,利于许多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偏施氮肥能够促进马铃薯植株的徒长,而若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则会降低植株的长势,有利于各种病害侵染,增施钾肥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其发病最适温度为22-27℃,10℃以下、30℃以上病斑停止生长。在适温下,相对湿度越高,发病越重。相对湿度在87%-95%时,其病菌潜伏期只有三天,湿度越低,潜伏期越长,相对湿度降至54%以下时,则不发病。此外,过多用氮肥,排水不良,通风不好,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和重茬种植,发病严重。

科普
节气
民俗
风水